上个世纪,邓小平8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每次都是重大转折点
在国家之间的明争暗斗中,不仅有着军事方面的较量,舆论环境中的你死我活也是屡见不鲜。一个国家的权威媒体的发声往往展现了这个国家的倾向和意志。
在中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类的官方刊物行使着这样的功能。而在美国,这个角色一般由《时代周刊》承担。也就是说,时代周刊的话语基本上代表了美国国内的舆论导向。
《时代周刊》总是会把封面设置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通常来说,这个人物是全世界的目光焦点。他的荣辱升迁,沉浮起落,抑或生死,都是国际政治语境中的热议话题。
伟大的毛主席前前后后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达12次之多,是次数最多的中国人,可见他对世界的影响力之大。而排在他之后的第二名,则是深刻扭转了当代中国命运的邓小平。
《时代周刊》与中国
时代周刊并不是一份历史悠久的刊物。它出现在1923年,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其他著名刊物。但它却能在西方舆论现场迅速崛起,这要归结于它对东方世界的敏锐洞察力。
在20世纪的上半叶,东方已经大部分处于西方的殖民统治下。西方人用先进的火枪火炮,将手执长刀弓箭的东方人按在地上狠狠地摩擦。自然而然,西方世界中出现了这样一种东方印象,即东方是落后的,东方人是愚昧的,东方世界是低等世界。西方人自以为高人一等,觉得自己是东方的救世主。
在这种荒唐想法的影响下,西方人对东方发生的大事毫不关心,像《泰晤士报》等大报纸根本就不在乎东方,宁愿在空馀的报面上刊登娱乐新闻。
然而,却有人不这么想。美国人亨利路斯具有一副精明的商业头脑,他意识到《泰晤士报》等媒体大鳄的局限性,决定另辟蹊径,一份关注东方新闻的报纸。这就是《时代周刊》。
亨利路斯与中国颇有缘分。亨利的父亲是西方基督教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在中国待了很长的时间。而亨利本人也是在中国出生,对中国的风土人情以及民族特性有过亲身体验。亨利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他从小在中国待了14年,14岁才返回美国本土,他对中国抱有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感情,他也隐隐地感觉中国必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期重新崛起。
1923年的三月,亨利在充足的准备之后,终于迎来了《时代》的创刊号。《时代》创刊号上登载了一篇长篇报道。这篇报道开头就写道:中国的天空阴云密布,孙逸仙博士意欲借道香港前往广州。英国人会批准吗?疑问犹存。
1933年,《时代周刊》已经创刊一周年,但销量依然惨淡。亨利明白,报纸要想销量好,必须有吸人眼球的新闻。他向合伙人提出,增加对东方的新闻报道,但遭到了合伙人的一致反对。
这时的《时代周刊》几乎已经走到了末路,亨利不顾众人的异议,决定以东方作为头条热点。
于是,令美国人大吃一惊的一幕出现了。
《时代周刊》的封面上竟然出现了一副东方面孔。这就是登上时代封面的第一个中国人吴佩孚。吴佩孚画像的身旁写道,“吴大帅的威权之巅”。出奇的是,这一期的销量特别的好。
从此,《时代周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时代周刊》接着陆续将数位中国人搬上了封面。他们有宣统皇帝溥仪、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罗瑞卿、刘少奇等。相比于这些人,邓小平在时代上的露脸则要略迟一些。
邓小平与《时代周刊》
邓小平在时代周刊上的出现已经来到了1963年。
这一年,美国和中国还处于未建交状态。而美苏冷战已经进入僵持极端,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与舆论造势处于冷战的最高峰。
9月,《时代周刊》登出了新一期的封面。封面的主题是红色中国:狂妄的孤独者。
封面的漫画上画着一艘补补丁丁的龙舟,龙舟的船头是一只张牙舞爪的龙头。船头之上站立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而龙舟的后部则是人山人海,有的人从船上掉入水中,有人则拼命地想保住自己在船上的位置。船上的人们还打着红色的横幅,上面写道,“打倒赫鲁晓夫,打倒资本主义”。龙舟的船尾上挂载着导弹。
这副漫画显然对中国充满了恶意。龙的形象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代表着正义祥瑞,而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龙则代表着邪恶贪婪。《时代周刊》在主题中将中国称为孤独者,缘于这时中国尴尬的处境。
新中国奉行社会主义,与鼓吹麦卡锡主义的美国格格不入,受到了美国在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严厉制裁。
而中国本来跟着苏联老大哥,可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将大国沙文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中国威逼利诱,采用各种手段压制中国,企图将中国作为自己的附庸。
1962年中苏交恶,1963年中苏之间的敌对关系快速升级为对抗。中国俨然成了孤立无援的失落者。
《时代周刊》的漫画,明显传达了美国对当时中国的居高临下的不屑,同时也表明了美国的小心思。美国在考虑是否要同中国和好,从而借力打力,削弱苏联。
这次的封面透露出一个重要的外交信息,那就是中国和美国可能要重启外交关系了。
果然,很快,随着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访华,小球带动大球,美国总统尼克松也秘密访华。1972年12月,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中美建交公告》,正式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
在之后的1976年,邓小平再度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这一次,他不再和毛周等人一同出现,而是单独的个人像。封面的标题写着“周恩来的继位者”。
这个时候,周恩来总理已经因操劳过度不幸离世,而毛主席也重病缠身,时日无多。世界上无数双眼睛都在关注着中国的未来走向。时代周刊更是在封面上的标题中赫然写道,“中国:是敌是友?”
邓小平第三次出现在《时代周刊》是在1978年的12月。这次的封面上的主人公是美国时任总统卡特,卡特照片的下方有两个小一点的人物像,分别是邓小平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封面的标题写着,“与中国交流,对以色列闭口”。
没过多久,1979年1月,邓小平又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了。这一次他是作为年度人物出现。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1978年的年度人物,这意味着邓小平在过去的一年里对世界影响最大。因为这一年,他开启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按钮。
这一次的封面上,邓小平身着黑色中山装,在他身后是一副中国古典山水画。封面的标题写着: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毛泽东缔造了新中国,而邓小平引领了新时代。长达十年的动荡刚刚结束严重损伤了新中国的活力,值此关键时刻,邓小平力排众议,规划了后文革时代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
首先是站出来公开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978年中央党校发表文章实践是讨论真理的唯一标准,随后被众多纸媒转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讨论的浪潮。真理标准的讨论一出现,就遭到了一些拥护“两个凡是”的人的抵制。
从唯物辩证法来看,两个凡是明显是机械主义的。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正确的。一切的一切,都要在具体语境中辩证地来看。
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连续发表了三个讲话,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启奠定了基调。
其次就是他提出了经济特区的概念。在他的设计下,深圳从一个破落的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试点,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奇迹般地成长为世界级大城市。
邓小平对国家的未来非常清醒。在改革开放推行开来的一段时间内,关于国家性质的争论层出不穷。
邓小平结束了计划经济的时代,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发生了大转弯,许多人对中国姓资还是姓社产生了疑问。这个时候,邓小平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清晰地阐述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这就是著名的黑白猫理论。
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的这一句话明确地阐述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经济问题上应有的姿态。
邓小平的黑白猫理论在国际上同样引起了重大反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的西方国家从邓小平的发言中意识到,中国是可以做朋友的。
1979年2月,邓小平开始了为期9天的访美之旅。《时代周刊》紧跟热点,又将他搬上了杂志封面。邓小平在美国只有短短的9天,但却做了很多事情。
据统计,9天之内,邓小平出席了80场会议,参加了20场晚宴,发表了22场讲话。
邓小平与美国各界代表人士广泛接触,将中国的新形象展现给美国社会。一些见过邓小平的人说,本以为邓会是一个吃人的魔鬼,没想到竟然是一个和蔼的老人。
邓小平访美的目的也是很明确,那就是抓住机会,引进美国投资,发展中国经济。
果然,邓小平温文尔雅的形象极大地增加了美国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大量的美国资本和技术涌入中国,中国的经济像打了鸡血一样,在20世纪的末尾迅速飙高。
1986年,中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全世界都明白这头巨龙已经不再沉睡。这一年的1月,邓小平力压美国总统里根,南非总统曼德拉以及苏联主席戈尔巴乔夫,作为1985年的年度人物,再度登上时代周刊封面。
《时代周刊》的编辑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中国的变化,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从闭塞到开放,从落后到繁荣,邓是一个划时代的领导人。
1997年2月,邓小平离世。同年3月,《时代周刊》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将他的画像再次印在了杂志封面上,还特别将红色的字体改成黑色,以表达对这位伟人的缅怀。
1999年9月,新中国建国50周年。《时代周刊亚洲版》自然不会错过这一热点。它的封面上出现了三位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是其中之一。这是邓小平第8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含亚洲版)的封面上。
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的贡献是深远的,他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临危受命,又有着坚定又清醒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从而挽救了中国,再造了中国。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次数次,他仅次于毛主席。
被《时代周刊》两度评为年度人物,他是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