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的刘襄败给弱势的刘恒。功臣们耍了心眼却选出大汉一代明君

吕后去世之后,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掀起了剪灭诸吕的行动。诸吕被消灭之后,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又摆在功臣和刘氏宗亲面前。吕后拥立的这个小皇帝怎么办?就当时的法理而言,后少帝依然是汉惠帝的儿子,依然是合法的皇帝。如果这个小皇帝处理不好的话,这次正义的铲平诸吕的行为,极有可能变成一次不合法的军事叛乱。这个小皇帝从当上皇帝那一天起就是吕家手中的傀儡。当时也有人认为这个后少帝根本就不是汉惠帝的儿子,他只是吕后在长安大街上捡来的孤儿。前少帝被吕后整死以后,吕后就宣称这个后少帝也是惠帝的儿子,就把这个孤儿立为新皇帝。但是这只是传言。我一直都相信后少帝和梁王、淮阳王等都是惠帝的儿子。史书中只说惠帝和张皇后没有孩子,并没有说惠帝和其他嫔妃没有孩子。惠帝的生育能力非常不错,他和其他嫔妃一共生了五六个儿子,当然这个后少帝就是他其中一个儿子。

不管这个小皇帝是不是惠帝的儿子,这个小皇帝都和吕氏绑在了一起。在功臣、宗亲看来,这个小皇帝就是吕氏成员。现在小皇帝年龄还小,他们还可以控制住这个皇帝。要是有一天这个小皇帝长大以后,非要为吕氏报仇的话,这些功臣、宗亲就倒霉了。他们万万不会让这个小皇帝长大。和这个小皇帝利益息息相关的还有当时的梁王、淮阳王、恒山王、鲁王等也都被认为是吕氏重要成员,他们长大以后,也够功臣宗亲喝一壶的。

强势的刘襄败给弱势的刘恒。功臣们耍了心眼却选出大汉一代明君

功臣派决定进一步推动他们的军事政变,把政变进行到底,直接把这个小皇帝赶下台。刘氏宗亲里有一部分皇亲参加反吕的主要目的就是夺取皇位,齐王刘襄这一支的目的就是夺取皇位。他们也想把小皇帝赶下台。这样功臣集团又和刘氏宗亲想到了一起,他们都希望把小皇帝赶下台,重新选择一个新皇帝。齐王刘襄兄弟几人在诛杀吕氏的吕氏的时候立下过汗马功劳。齐王刘襄率先起兵反抗诸吕,从长安外围吹响了剪灭诸吕的号角。刘襄本以为皇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没有想到的是最后胜出的却是汉文帝刘恒。那么刘襄为什么无缘帝位呢?

虽然此前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想法一致、密切合作,不过在新皇帝的人选和选择新皇帝的标准上却不一样。功臣集团选择新皇帝的标准:这个皇帝一定要听话,要是一个容易控制的皇帝,这个皇帝一定要能保证功臣派的既得利益。其次呢,这个新皇帝的势力要非常弱小。刘氏宗亲选择新皇帝的标准就非常简单了,这个皇帝只要是自己就好。哪些人是皇帝的人选呢,我们来看一下。当然皇帝候选人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哥们必须要姓刘,必须要是刘邦的亲属,直系亲属优先考虑。刘襄、刘章、刘长、刘交、刘恒等人是第一等级继承人,刘信、刘濞、刘泽、其他子孙是第二等级继承人。

最终实力最弱的刘恒成为胜利者,刘恒笑到了最后。

强势的刘襄败给弱势的刘恒。功臣们耍了心眼却选出大汉一代明君

虽然剪灭诸吕的时候,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一起出兵打败了吕氏。但是真正掌握主动权的是功臣集团,占据绝对力量的是功臣集团,最后拥有决定权的也是功臣集团。而功臣集团选择皇帝最大的标准就是弱势皇帝。所以他们推选出来的皇帝一定要是一个弱势的宗亲。何为弱势也非常简单。首先,这个宗亲自己要没有太多才华,当然也不能太蠢。这位候选人最好也不要有什么政治经历,年龄也不要太大。他们不需要一个年长的、老奸巨猾的城府皇帝。否则他们很难控制。其次,这个候选人不能有太多羽翼,娘家人不能太强势,兄弟姐妹也不能太强势。最后这个人也不能和吕后有什么瓜葛。所有候选人中只有刘恒最符合功臣们的要求。刘襄则明显不符合功臣们选择皇帝的要求。

在这一次皇位竞争中,其实最有机会的是齐王刘襄。但在功臣看来刘襄是最强势的一个。刘襄的才华自然不必说,他的才能足够当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刘襄也是当时所有刘姓诸侯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最想当皇帝的一个,也是最早暴露想当皇帝野心的一个。一个有能力、有野心的刘襄绝对不会甘心做功臣集团手中的傀儡。在平定诸吕过程中,功臣集团看出了刘襄的实力和魄力,所以这样的刘襄绝对不是一名合格的弱君,刘襄具有强君的所有特点,所以他也绝对不会在功臣集团的考虑范围之内。

强势的刘襄败给弱势的刘恒。功臣们耍了心眼却选出大汉一代明君

一个刘襄已经够厉害的了,更何况刘襄还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弟弟:刘章和刘兴居。尤其是刘章,他的厉害天下人都知道。刘章在吕后手底下混饭吃的时候,就敢当着吕后的面公然杀死诸吕成员。周勃给拨给刘章一千多人,他就能轻轻松松诛杀吕产、摆平吕氏家族。如果不是刘章,周勃很难平定吕氏。刘襄的三弟刘兴居同样是一等一的豪杰。当年功臣集团为了拉拢刘章和刘兴居,承诺封刘章为赵王、刘兴居为梁王。由此可见刘章和刘兴居的实力和能力。如果要是刘襄当皇帝的话,刘章必将成为赵王,刘兴居必将成为梁王,再加上之前的齐国。天下排名靠前的诸侯国几乎全部都被刘肥一支掌握,皇帝也被刘肥一支掌握。功臣集团怎么能控制这样的刘襄兄弟?如果他们手中有了权力,摆平整个功臣集团也只是分分锺的事情。要是让刘襄当上皇帝的话,别说功臣们控制他了,他不压榨功臣就非常不错了。

刘邦建立齐国的时候给了齐国许多特权,比如任用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正是由于齐国有任免官吏的权力,所以齐国才可以最大限度搜罗人才。齐王刘襄在齐国有一套非常有能力的文武班子,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等人都是当时的人杰,尤其是魏勃能力非常强。如果刘襄当了皇帝,刘襄一定会重用原来齐国旧臣,到时候功臣集团就得腾出位子给他们。功臣集团需要的是可以维护他们利益、保证他们官位的皇帝,而不是一个有自己一整套完整文武班底的皇帝。

强势的刘襄败给弱势的刘恒。功臣们耍了心眼却选出大汉一代明君

吕后专权确实让所有人都害怕,吕后差一点把所有功臣一网打尽。所以功臣集团非常忌惮势力强大的外戚集团。刘襄的母家势力非常强大,尤其是刘襄的舅舅驷钧是一个非常有能力而且行为不法之人。如果刘襄的舅舅一旦掌握实权的话,不仅是大汉的不幸,也将是功臣集团的不幸。所以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功臣集团都不会让驷钧掌握实权。相比较于驷钧,刘恒的舅舅薄昭则谦虚谨慎得多,薄家的力量也弱小得多。

刘襄被排除的直接原因是他有一个强悍的舅舅和母家,而提出这个“疑虑”的是琅琊王刘泽。刘襄在起兵的时候曾经扣押过刘泽,而且夺取了琅琊王的兵权,吞并了琅琊国的军队。刘襄因为这件事得罪了刘泽,刘泽在推选皇帝的时候自然会报复刘襄。当有人提议立刘襄为皇帝的时候,刘泽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拥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刘泽自然不会非常直白地反对,他知道功臣派最怕什么,所以他把切入点放到了刘襄的母家上。

此外,我觉得刘襄的身体状况一直堪忧。平定诸吕的时间是公元前180年,而刘襄去世的时间是公元前179年。也就是说如果刘襄当皇帝的话,也只能当一年。我估计公元前180年的时候,刘襄的身体状况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已经开始生病。如果这样的话,功臣集团自然不会拥立刘襄为皇帝。一年后刘襄去世的话,刘襄长子刘则继位。当时的刘则估计也是个未成年,国家权力势必会落到刘襄的母家手中。这也是功臣集团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功臣集团也已经见识过了国无长君的危害,所以他们不会选择已经生病的刘襄。

强势的刘襄败给弱势的刘恒。功臣们耍了心眼却选出大汉一代明君

最后功臣们选择了远在代国的刘恒。那么刘恒到底符不符合功臣心中的弱势君主呢?最起码在表面上刘恒特别符合。

刘恒的母家势力非常单薄,薄家少人力微。刘恒的母亲薄姬不仅特别聪明,而且非常低调。由于薄姬的聪明和低调,她成功地骗过了吕后。薄姬又凭着自己的聪明和低调赢得了天下一致美谈。薄姬的弟弟薄昭同样也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两个低调的人在代国尽心尽力辅佐刘恒,在天下留下了美名 。

刘恒的代国实力太弱,刘恒国内无能人。代国在当时是个非常贫穷的诸侯国,在北方苦寒之地,地窄人少,而且离匈奴还特别近。由于代国人才缺乏,刘恒登基以后,他也没有自己的政治羽毛。一个没有政治根基的皇帝只能重用现在功臣,也更容易被功臣控制。

强势的刘襄败给弱势的刘恒。功臣们耍了心眼却选出大汉一代明君

刘恒个人素质也非常适合当一个弱势皇帝。刘恒由于母亲得不到刘邦的恩宠,所以他也得不到刘邦的恩宠。刘邦分封皇子的时候,封给刘恒的封地也最差。长时间得不到父皇的宠爱加上聪明低调母亲的教导,刘恒也养成了低调内敛但又非常聪明的性格。刘恒的低调内敛被天下人认为是懦弱的一种表现。当年吕后就是这么认为,所以在屠杀皇子的时候放他一马。现在功臣集团也认为刘恒是一个懦弱的诸侯,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住这个弱势皇帝。

“懦弱”的刘恒,在当时还有可取之处。刘恒最大的可取之处在于他是一个特别孝顺的皇子。中国二十四孝中有一孝叫“亲试汤药”,亲试汤药的主角就是刘恒。刘恒的孝顺母亲的美名早就已经传播大汉每一个角落,由这样一个诸侯王继承皇位,符合汉朝以孝治国的理念,也可以堵住天下悠悠众口。

强势的刘襄败给弱势的刘恒。功臣们耍了心眼却选出大汉一代明君

在功臣集团看来刘恒是一个没有政治野心的人。诸吕大乱以后,各个宗亲纷纷起兵,希望在平定诸吕中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只有这个刘恒在平定诸吕中没有任何做为,似乎他不姓刘,似乎大汉天下和他没有任何关系。正是由于刘恒的这种态度,所以天下一致认为他是一个没有政治野心的人。要是刘恒没有过当皇帝的念头绝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当皇帝的念头。只不过刘恒也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机会,所以就懒得去争。

有时候这是这样,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刘襄一家急功近利、百般苛求却与皇位失之交臂。刘恒独自在代国享受生活、思考人生却成这次政变的最大嬴家。真是命啊!刘襄做为刘邦的长孙,在剪灭诸吕过程中又立下大功,还有两个有功劳的弟弟做为加持。刘襄理应成为新一任大汉皇帝,但是由于功臣集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而选择了实力薄弱的刘恒。功臣集团为大汉选择了一位非常出色的皇帝,但是刘恒却不是他们认为的“傀儡”皇帝。刘恒入住未央当夜就是就掌握了南北军,掌握了国家实权。功臣集团打击了刘襄,却便宜了刘恒。功臣集团的一切努力都成了“枉然”。功臣集团虽然出于私心选择了刘恒,他们却选出了最适合的皇帝。大汉在刘恒的领导下快速走向了强大之路,不久便出现了“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