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汉文帝的仁德

概述

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贤君明主,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仁德君主。汉文帝临危受命,登上皇帝宝座,在没有任何实习的情况下走马上任。汉文帝登基之后,立即体现出其在当皇帝方面的才华,成为一代明君,也成为一代贤君,更是一代仁君。汉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老百姓的德政,汉文帝自己也注意以身作则。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汉文帝的仁德

轻徭薄赋、约法省禁

汉文帝稳定政权之后,开始着手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汉朝。汉文帝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当皇帝后不久他就有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念,当然他也是黄老思想的坚决支持者。汉文帝决定沿着黄老的路子继续治理汉朝。汉文帝实行的一系列施政方针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轻徭薄赋、约法省禁。

秦朝时期法律严苛、赋役负担繁重,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训,就摆在汉朝统治者眼前。他们要想让汉朝长治久安必须采取不一样的施政策略。惠帝和吕后时期,已经开始逐步实行轻徭薄赋和约法省禁。不过到了吕后后期,吕后开始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政治斗争上面,因而没有进一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汉文帝稳定政权之后,继续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浅议汉文帝的仁德

汉文帝剧照

汉文帝的第一个惠民政策便是在下诏赈济生活有困难的人,这些人主要包括鳏寡孤独。第二个惠民政策是八十岁以上的每个可以领取一石米、五斗酒、二十斤肉等基本生活用品。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另外多领取一定数量的帛、絮。史称:

有司请令县道,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疋,絮三斤。

为了保证所有惠民物品如数发放到每一位老百姓手中,同时体现汉文帝对这项惠民工程的重视。汉文帝对各种赏赐的分发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给九十岁以上老人发放惠民物品的时候,县令一定要亲自监督、亲自负责,县丞或者县尉要亲自负责物品的发放。给年满八十不满九十的老人发放惠民物品的时候,一定要有专门的农政官员或者令史亲自送交。同时为了这些地方官员或者基层官员在发放过程中存在贪污腐败、徇私舞弊的情况,高一级行政单位要派品德高尚的官员到在自己管辖区域内巡视检查,对不称职或者执行不力的官员给予一定的处罚。

这是汉文帝给老百姓的第一个钱包,接着他又给了老百姓第二个钱包。第二个钱包是轻徭薄赋。想到秦朝我们会想到秦朝繁重的赋役负担,汉文帝吸收了秦朝的教训,有意识的实行轻徭薄赋思想。汉文帝首先减轻老百姓的田赋负担。秦朝时期田赋大约在百分之十左右。汉文帝初期,许多农民纷纷舍弃农业而从事商业。农业是汉朝立国的根本,农业发展不起来,国家的根基就不会稳固。农业人口从商也就意味着国家控制的人口直接减少。面对这个严峻的问题汉文帝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公元前168年,汉文帝下令在原来十五税一的基础上,把田赋减少为三十税一,这样老百姓的钱袋子里“无缘无故”多了好大一笔钱。公元前167年,汉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免除田赋。除了减免田租以外,还对全国的孤寡给予一定数量的救济物品。

如果仅仅减免田赋并不一定能体现出轻徭薄赋。在古代,老百姓沉重的赋役负担还有人头税。人头税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人头收税,也叫人口税或者丁税,汉朝时期最主要的人口税叫做算赋。算赋并不是针对所有人头征税,主要针对汉朝成年男女。至于成年男女的年龄规定各个时期也不一样。汉朝时期征收人头税的年龄段主要是十五岁到五十六岁的成年人。秦朝时期的人头税为每人每头征收180钱,180钱在当时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汉高祖刘邦时期,人头税基本上稳定在120钱左右,负担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在减免田赋的时候,汉文帝没有增加人头税平衡财政收入,而是相应的减少人头税。到了汉文帝时期,决定进一步减轻老百姓的人头税负担。汉文帝减少人头税的力度非常大,把人头税由120钱减少到40钱。减少的钱数看起来只比刘邦多减少了20钱,而减免的幅度则非常大,一下子减免了两倍左右。

浅议汉文帝的仁德

汉文帝剧照

秦朝时期的老百姓非常痛苦,他们不仅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负担,还要承担沉重的徭役负担。每年大量的时间都要耗在国家的各种工程上,导致大量农村精壮劳动力都被牢牢困在国家各种工程上。汉惠帝时间就开始注意节省民力,不再一次性使用民力,而是采用分批的形式逐步完成。汉文帝时期更加注意使用民力,把之前规定的每一年服徭役一次,改为每三年服徭役一次。这样一来老百姓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劳动耕作,用于繁衍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汉朝的经济迅速恢复并有了长足的发展,汉朝人口也大大增加,人口由刘邦时期的一千四百万左右增加到大约三千一百万左右。人口增加了即使人头税减少,税收总额也不会减少。

汉文帝是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也受重农思想的影响。汉文帝的智囊贾谊、晁错等人也都是重农思想的支持者。不过汉文帝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简单的重农抑商,他重农却不太抑商。汉文帝决定利用商业增加社会经济活力,同时利用商业增加国家税收,以弥补减免田赋和人头税带来的税收压力。汉文帝鼓励发展商业的一个措施是开放国家的一切山林川泽,允许民间开矿,允许民间发展渔业和其他副业。这样一来等于给老百姓多几条生活的门路,直接刺激了山林川泽的开发利用,使得大量富馀劳动力有了施展自己拳脚的空间,同时也让老百姓看到了一条不一样的生财之道。汉朝的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盘活了整个国民经济。汉朝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齐头并进的局面。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方便了人民的生活,增加了人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国家税收,提高了财政收入。汉文帝除了鼓励商业与手工业发展,还在政策上面给予支持。汉文帝废除了之前的关传制度,同时取消了各地设立的种种关卡,允许百姓和商人之间自由往来。这个政策实施以后更加增加了商业活力。关卡的取消减少了商业发展的各种限制,同时减轻商业运行的成本,增加商人收入的同时,老百姓也可以够得物美价廉的商品。经过汉文帝不懈地努力,大汉经济出现了明显进步,史书称: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浅议汉文帝的仁德

汉文帝剧照

汉文帝在轻徭薄赋的同时还力行约法省禁减轻老百姓的刑罚负担。

汉文帝利用缇萦救父事件,趁机推动汉朝的法制改革。汉文帝决定废除肉刑,后来在相关部门的研究下,汉朝废除了肉刑。废除肉刑之前,汉文帝已经废除了连坐法、诽谤罪等苛法。

原本应该处以黥刑的罪犯,改成剃去头发戴上铁刑具去服承担刑和舂刑。应该处以劓刑的罪犯,改判为打竹板三百下。本来被判斩左脚的罪犯,改为打竹板五百下。

原服完刑的罪犯改为服白天守城门的城旦刑和舂刑,服刑已经年满三年的完刑犯改为鬼薪白粲刑。原服鬼薪白粲刑满一年的罪犯,改为服隶臣、隶妾刑。隶臣、隶妾是一种强制罪犯从事不同场所劳役的刑罚。

原服隶臣、隶妾刑满一年的罪,犯免罪为平民。原服隶臣、隶妾刑满两年的罪犯改为服司寇刑。原服司寇刑一年,以及服司寇刑刑满两年的罪犯,全部免罪为平民。

汉文帝废除肉刑是我国古代法制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是世界法制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汉文帝肉刑改革是古代法制由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汉文帝的思想远远超出了时代局限,引领了世界法制史改革。

身体力行,奉行节俭

汉文帝非常大方,汉文帝又非常小气。说他大方因为他减轻老百姓的赋役负担,同时给了老百姓诸多福利。说他小气,因为他对自己对、自己老婆孩子非常小气。已经身为一国之君的汉文帝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工作生活作风。据史书记载,已经当上皇帝的汉文帝还是像普通百姓一样穿着普普通通的鞋子,平时所穿的衣服只是非常普通的粗布衣服。

浅议汉文帝的仁德

汉文帝剧照

汉文帝的节俭不仅体现在平时的穿衣打扮上面,还体现在平时的日常花销上。有一次,有位官员献给汉文帝一匹千里马。面对如此宝马汉文帝却表现的非常坦然,他直接拒绝官员的这份大礼。汉文帝知道官员献马给他也是一片好意,他没有责骂这位官员,还给了他来回的路费。为了杜绝再发生这种情况,汉文帝下令以后各个郡国都不准再贡献各种珍奇异宝。汉文帝这道命令开了一个好头,他的此项法令大大减轻各地百姓的负担。汉文帝禁止各郡国贡献奇异珍宝,也就断了手下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挖空心思的念头,自然也就减轻了百姓们的负担。

古代皇帝拥有几座像样的亭台并不为过,也是人之常情。汉文帝想修建一两座亭台用以观赏美景,于是汉文帝找来了工程师询问亭台造价。当汉文帝知道这座亭台需要消耗一百金,相当于十个中产家庭的资产的时候,他果断地放弃修台的想法。史称: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汉文帝平时所用的车马、打猎所有的猎狗与猎场、平时游玩的皇家园林都是代表皇家和皇帝的尊严。无论是皇帝还是普通大臣都非常重视。可是这些能代表皇家尊严的东西,汉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间几乎没有添设多少。二十三年间他没有盖过多馀的房屋,没有修过一座园林,也没有增设过任何一辆车辆仪仗,甚至连游玩的狗、马都没有增添过。

汉文帝一生勤俭节约,当然也不会让自己在临死前坏了自己的节约之名。古代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一般情况下,皇帝从登基那一天开始就要为自己修建陵墓,陵墓会伴随着皇帝一直修下去。汉文帝为了节省修建陵墓的成本和防盗起见,没有平地挖凿墓穴然后起坟冢,而是依山而建。修建霸陵的时候,汉文帝尽可能少用民力,也尽量少用财物。汉文帝非常反对厚葬,也反对在霸陵中放置一些珍贵的金银珠宝,就算放置铜器和漆器也不行。霸陵中的所有陪葬品全部都陶器代替,一切随简。汉文帝还告诉大臣和皇太子,自己的葬礼也要一切从简。从霸陵的建设,以及对自己葬礼的安排都可以看出汉文帝是一个勤俭节约的皇帝。

汉文帝不仅对自己“抠”,对自己的家人也一样“抠”。汉文帝自己穿得差不说,他还要求自己的皇后、妃嫔跟自己一样。最宠爱的妃子慎夫人,汉文帝也不允许他铺张浪费,他要求慎夫人和自己一样只能穿粗布衣服。慎夫人平时所用的屏幕和帷帐上面也不允许有刺绣,也不允许有花边。史称:

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浅议汉文帝的仁德

汉文帝与窦皇后剧照

慎夫人等诸多妃子的这般打扮在当时竟然成为一种时尚,许多民间妇女觉得慎夫人的这种穿法非常好看,大家纷纷效仿。一时间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是流行穿粗布短裙。其实一个国家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有了汉文帝和皇妃们的榜样,民间自然也会力行勤俭之风。

正是因为汉文帝的勤俭节约,汉朝中央大都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工作、生活作风。在汉文帝君臣的轻徭薄赋与勤俭节约下,汉朝的经济迅速发展,开启了令人瞩目的“文景之治”。

耕藉礼

汉文帝不仅用丰厚的社会福利鼓励老百姓积极恢复农业发展,他自己也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支持农业发展。

公元前178年,汉文帝的首席智囊贾谊给汉文帝上了一封奏章名为《论积贮疏》。在这份奏章中,贾谊向汉文帝论述粮食的重要性、农业的重要性。汉文帝深感贾谊奏章的重要性,于是决定恢复周朝以来就已经流行的“耕藉礼”,也叫“耕耤礼”。

“耕藉礼”是中国古代礼制的一种,指的是中国古代帝王亲自耕田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时代,农业是经济基础,是王朝政权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古代帝王为了表示自己对农业的重视往往以此劝导农民勤于耕作。每年春耕之际,帝王会在自己的“责任田”中亲自进行亲耕礼,亲自扶着犁具进行耕田。当然皇帝不是全能手,也不是农业高手,他们所谓的亲耕也只是表明一种态度。让全国老百姓都知道自己的君主跟自己一样也在亲自耕田。高高在上的君父都亲自耕田,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帝王的这份“责任田”面积大小在不同时代也不一样。奴隶制时代的“责任田”相对来说多一点,周朝号称千亩。到了封建社会,皇帝的“责任田”就浓缩到一亩三分地。周朝以后,“耕藉礼”一度不再实行。汉文帝时期,为鼓励农业发展决定再一次实行“耕藉礼”,并称为定制,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基本上大多会实行“耕藉礼”。

浅议汉文帝的仁德

耕藉礼

顺治皇帝时期(1654年),把“耕藉礼”的各种规定制度化,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规定。“耕藉礼”更加制度化,也更加形式化。按规定每年到了农历二月十二皇帝举行“耕藉礼”。正式耕作以前,由主管农业的户部、主管礼仪的礼部以及顺天府提前准备好工作的农具以及种子。到了耕作当天,皇帝穿着正装来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第一件事不是立马耕作,而是先进行祭祀、奠帛、进爵、行初献礼。经过一些列繁琐的礼仪之后,皇帝正式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准备耕田。户部尚书负责拿着耕作用的耒耜,顺天府尹拿着鞭子,然后跪着把这些东西交给皇帝,皇帝推耒三下,顺天府丞拿着青箱,户部侍郎播种,其他随从负责把土盖好。整个耕作过程完成以后,皇帝把耒耜和鞭子交还给顺天府尹。这样皇帝所谓的亲耕就完成了。当然皇帝不能拍拍屁股直接走人,而是到专门的观耕台上面面向南面坐着,观看其他王公贵族继续耕田。按照级别高低先从王,然后到九卿,依次往下。全部完成以后,皇帝前往斋宫,府尹、耆老们依次行礼。经过选拔的三十名农民拿着农具跟着后面。这三十名农民会把帝王们没有耕完的土地全部耕完。全部耕完以后,掌管礼仪鸿胪寺卿宣布此次“耕藉礼”胜利结束。

到了清朝以后,“耕藉礼”其实已经把重点放在“礼”上,形式已经远远大于实际意义。皇帝的耕作也变得可有可无,皇帝只需要做个样子给天下人看看即可。不过汉文帝的耕作可不像是面子上的形象工程。汉文帝是踏踏实实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努力耕作,以自己的踏实勤劳给全国百姓做一个表率。正是由于汉文帝的亲自耕作没有多少做作的成分,所以在历朝历代史书中才会多次讲到汉文帝亲自耕作。

汉文帝不仅自己亲自实行耕作,还要皇后和其她妃嫔也像普通农妇一样亲自种桑养蚕。皇帝和皇后都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你一个普通老百姓还好意思拼命劳动吗?

惠帝美人出宫

另外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出汉文帝是一位非常仁德的君主。都说“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那么一入皇宫几乎就没有重见天日的机会。在皇宫里,不论妃子还是一般宫女基本上都是皇帝的私人“物品”,她们的命运和皇帝的命运绑在一起。在古代往往君主去世以后,许多妃子或者宫女要跟着君主一起殉葬。后宫美人们如果有幸得到君主的宠幸并且为君主生下个一男半女,她们的命运就会好很多,以后跟着自己的儿子女儿可以享享清福。如果这些美人不能为君主生下个一男半女,那么他们的命运就会非常悲惨,甚至有可能成为君主的殉葬品。就算不为君主殉葬,也会在皇宫中孤独终老。

浅议汉文帝的仁德

汉文帝剧照

汉惠帝最后几年基本上沉迷于酒色之中,被他临幸的美人一定不在少数。非常不幸的是汉惠帝年纪轻轻就一命呜呼,这些美人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被皇帝宠幸的快乐,就成了被皇帝剩下的人。等待她们的命运应该和她们的前辈们一样,要么是死、要么是孤独终老。残忍的吕后没有让这么年轻的姑娘到地底下陪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让这些美人留在宫中,选择孤独终老。这些美人们是不幸的,她们年纪轻轻的就失去了男人;她们又是幸运的,她们又遇到了一个非常仁慈的君主。汉文帝从小长在深宫之中,他知道后宫的残酷与与孤独,他也了解这些后宫美人们的心酸与无奈。汉文帝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义廉耻的正人君子,汉惠帝临幸过的女人,他不可能再临幸。与其让这些为汉宫贡献了青春的美人们在宫中孤独终老,不如给她们一条活路,让她们出宫找一个老实人嫁了。

汉文帝十二年,汉文帝下令让汉宫中汉惠帝的美人可以出宫回乡,出宫以后可以自由嫁娶。汉文帝可以说已经做到了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要不是他下令这些后宫美人可以自己嫁娶,谁敢娶先皇的女人。有了皇帝命令就不一样了,这些美人们嫁得放心,男人们也娶得安心。对汉文帝来说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举手之劳。但对美人们以及美人们的后继者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恩惠,她们进宫不再是终身制,她们也有了回家的希望。

以孝治国

汉文帝除了实行一些德政,倡导勤俭节约以外,他还注意提倡孝道,以孝治国。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以孝治国的封建王朝,汉代的以孝治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文帝。两汉四百年间,除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等少数皇帝谥号前面没有加上“孝”字,其馀皇帝谥号前一般会加上一个“孝”字。如汉景帝在汉代被叫做孝景帝,汉文帝又被称为孝文帝。

历史上的汉文帝如果不是一名皇帝的话,也绝对可以依靠他的另外一件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汉文帝的一则故事被后世文人写入了《二十四孝》中。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汉代学者为了拍刘姓皇帝的马屁,有意拔高汉文帝,把他写入《二十四孝》呢?绝对没有可能!《二十四孝》的编撰者是元朝人,距离汉朝已经大约一千五百年。距离那么久了,大家还能记住汉文帝的孝道,可见汉文帝的孝名已经传至后世。

浅议汉文帝的仁德

汉文帝与薄太后剧照

据说汉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他的母亲薄太后(代王太后)生病。生老病死对凡人来说再也正常不过,薄太后也不例外。汉文帝已经见到了不少生老病死,但是他见不得自己的母亲生病。做为王太后的薄姬虽比不上长安的吕后,也是尊贵无比。一国太后生病,照顾她的人自然不少。可是代王刘恒,不放心别人照顾自己的母亲。作为一国之君的刘恒除了要应付代国的大小事务,还要亲自侍奉自己生病的母亲。为了知道薄太后所吃汤药的药性如何,汤药的口感如何,汤药的凉热是不是可口。每次在给薄太后喂药之前,代王刘恒一定先亲口尝尝,不是自己所尝的汤药坚决不给薄太后喝。这便是后来广为流传的“亲视汤药”的故事。

代王刘恒除了为自己的母亲亲尝汤药之外,在薄太后生病的三年间,他只要不处理朝政基本上都陪在薄太后身边。为了及时知道自己母亲的病情,代王刘恒就守在薄太后床边,史书说他三年来“目不交睫,寝不解衣”。史书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薄太后生病三年间,代王刘恒尽心尽力照顾应该是真的。

汉文帝的悉心照顾自己母亲的事迹后来也被写入了《二十四孝》,汉文帝也成为中国古代孝道的典范。汉文帝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孝顺的皇帝之一。有了皇帝这么好的例子,普通平民百姓们自然会纷纷效仿。汉朝无论在朝堂之上,还是在民间纷纷奉行孝道。

结语

汉文帝实行一系列德政,以及自己以身作则,使得汉朝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也对汉朝后来的施政、社会风气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