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贾谊!汉初孤独的“先行者”

概述

汉文帝时期,汉朝出现一位惊世天才——贾谊。贾谊在汉文帝时期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见地的政论。但是由于贾谊的思想过于超前,加上当时的时机不成熟,所以许多建议并没有被采纳。贾谊成为孤独的先行者,始终没有得到真正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最后年仅33岁便郁郁而终。

“沙子”贾谊

汉文帝登基之后,通过努力逐渐掌握国家大权,却也受到了功臣集团的牵制。汉文帝一方面继续依靠功臣集团,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功臣集团的力量;另一方面不断挖掘新锐官僚,不断往官僚集团中掺“沙子”,以图逐渐改变功臣集团控制朝政的局面。汉文帝不断发掘有才有德之士,以独特的眼光和虚怀若谷的胸怀提拔了一大批优秀之士,比如贾谊、贾山、晁错、袁盎等人。汉文帝的众多“沙子”中,贾谊无疑是最优秀、最出色、最有才华的一位。

浅谈贾谊!汉初孤独的“先行者”

贾谊剧照

公元前200年,贾谊出生于洛阳。贾谊年少时期,跟随荀子的学生张苍学习。贾谊选择了主修儒学。贾谊把主要精力放在儒学上的同时,还不忘研修其他各家学说,比如法家、道家。贾谊成了以儒学见长,综合各家学说的全才式人物。

年纪轻轻的贾谊便展现了非凡的才华,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才子。贾谊的诗歌散文早就已经广为流传。由于贾谊出色的文采功底与见识,受到了河南郡太守吴公的赏识。在贾谊的辅佐之下,吴公将河南郡治理成当时最安定祥和的郡之一,一时成为天下学习的楷模。

汉文帝认定河南郡的郡守一定是个才华斐然的人物。于是汉文帝把吴公征召到长安,任命吴公为廷尉。吴公不是一个妒贤嫉能之人,向汉文帝推荐了贾谊。汉文帝非常欣赏贾谊的才华,直接提拔贾谊为博士。

年仅21岁的贾谊获得博士之位,实属难得。所有博士中贾谊的年龄最小,却是最有才华的一个。每次皇帝下达诏令,有些年长资格老的博士都不能对答,而年纪轻轻的贾谊却能从容应答。

浅谈贾谊!汉初孤独的“先行者”

贾谊剧照

汉文帝非常看重贾谊的才能,一年之间多次提拔贾谊,不到一年时间提拔他为太中大夫。此时的贾谊在仕途上可以说一帆风顺。贾谊太过容易地升迁也引起了功臣集团的嫉妒,同时也让贾谊错误地判断了形势。

身居高位的贾谊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和舞台,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提出政治见解。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贾谊的某些建议深深刺激了原有的利益既得者。功臣们基本上都是“汉承秦制”的忠实粉丝,也都是“无为而治”的利益获得者。功臣们根本看不上乳臭未干、没有政治阅历的贾谊。功臣们也怕贾谊“破坏”大汉现有的安定和谐。所有他们绝不会允许改变现有的施政方针,也绝对不允许贾谊“瞎折腾”。更让他们不能接受的是:贾谊竟然建议汉文帝让所有列侯全部归国。这就等于直接从他们嘴里抢吃的,直接把他们往死路上逼。功臣们岂能饶过贾谊。于是周勃、灌婴、冯敬等大臣联合起来,共同上书汉文帝:

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汉文帝知道周勃和灌婴的影响力,也知道这几个人在诬陷贾谊。贾谊没有任何政治根基,也没有政治资源,怎么可能擅权乱事。汉文帝也了解贾谊的为人,他顶多是一个狂妄书生。汉文帝明白周勃和灌婴一起上书的分量,也明白这是功臣集团的意思,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汉文帝在朝堂之上必须依靠功臣集团,他离得了贾谊,他离不开功臣集团。汉文帝不会为了一个年轻的贾谊,得罪整个功臣集团。所以汉文帝决定放弃贾谊,安抚功臣集团。

浅谈贾谊!汉初孤独的“先行者”

贾谊剧照

从此以后,汉文帝逐渐疏远贾谊,而且贾谊的一些策略也不予理睬,后来又把贾谊贬谪到偏远湿热的长沙国。长沙国是较差的一个诸侯国。南边连着强大的南越国,西面还要连着西南蛮。最关键的是,长沙国除了国都附近,大部分地区为未开发之地。贾谊从此远离西汉中央政治核心,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贬谪之路。其实汉文帝内心并不想贬谪贾谊,他知道贾谊策略的远见性,可是现实却是不得不放弃贾谊。汉文帝把贾谊贬谪到偏远的长沙国,为了安抚功臣集团,也有可能是保护贾谊。如果贾谊留在长安,功臣集团有可能继续对他发起攻击,有可能连命都不保。汉文帝将贾谊贬谪到偏远的长沙,一来可以消解功臣集团心中的怨气,二来也把他从矛盾的焦点中拉出来。

贾谊不知道为什么汉文帝不采取自己的策略,他更不知道汉文帝把自己贬谪到长沙国的真实原因。贾谊只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落者,一个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者。

虽然汉文帝不能全部采取贾谊的策略,并且把贾谊贬谪到了长沙国,他却对贾谊的个别建议非常感兴趣。比如他认同修改秦朝法律,他也特别赞同诸侯就国。

孤独的时代先行者

贾谊在政论方面的才能,两汉四百年几乎没有人能超过他。贾谊的政论非常具有先见之明,他的政论大多不被皇帝采纳的原因也在于太过具有先见之明。贾谊的政论除了具有先见之明外,还具有一定理想性。贾谊是一个依靠文采得到皇帝赏识的人,贾谊的整体气质偏向于文人,他的政论在一定程度上太过理想化。所以每次他呈给汉文帝的政论,汉文帝都是选择性采纳。

浅谈贾谊!汉初孤独的“先行者”

贾谊与汉文帝剧照

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改正朔、易服饰、定官名、兴礼乐”以及诸侯就国。西汉建国以来一直实行“汉承秦制”,沿用秦朝的一系列制度,怎么看汉朝都像是秦朝的“延续”。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以来,天下安定、海内祥和,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此时汉朝应该完成从之前的取天下到治天下转变,同时解决汉朝江山合法化问题。如果实行“改正朔、易服饰、定官名、兴礼乐”那就意味着汉朝在形式上彻底和秦朝区分清楚,同时也意味着要改变刚刚确定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改用有为学说治理大汉。

贾谊提倡的“改正朔、易服饰”其实体现了从取天下到治天下象征性的转变。很明显,有为思想还不适合当时的情况,实行有为的条件还远远不成熟。当时的汉朝需要黄老思想继续恢复和发展经济,汉文帝不会轻易改变主流思想意识形态。所以汉文帝赞同贾谊的措施,却选择性采用贾谊的策略。虽然汉文帝没有采纳贾谊的“改正朔、易服饰”,却看到了实现汉朝统治合法性的办法。汉文帝看到了除了刘邦盟誓形式之外的另一种模式。汉武帝时代,汉朝天下已经完全稳定,解释汉朝何以得天下,刘氏政权合法的时机已经成熟。汉武帝便大刀阔斧实行“改正朔、易服饰”。

汉文帝时期,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弃农经商现象。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贾谊针对这种现象,向汉文帝上《论积贮疏》。贾谊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策略。贾谊建议汉文帝大力发展农业,同时加强粮食储备。这项措施既有利于发展汉朝的经济,也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粮食储量,增强国家的抗灾能力。这项建议也不会危及任何利益集团,所以汉文帝欣然采纳贾谊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发展。

针对汉朝初年同姓诸侯国势力过于强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少其力”的方针。这个方针旨在逐渐削弱诸侯王的力量,通过分封的形式,逐渐将诸侯国割裂,最终所有的诸侯国都无法同中央抗衡。贾谊的这个方针也非常具有前瞻性,但是也和当时实际情况略有不符合。汉朝中央需要同姓诸侯王稳定刘氏天下,大规模解决同姓诸侯王的时机还不成熟。汉文帝为了顾及各方面的利益,没有完全采纳贾谊的建议。例如,淮南王刘长去世以后,汉文帝想封淮南王的儿子为列侯,贾谊则极力劝阻,但是汉文帝没有听从贾谊的建议。史称: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浅谈贾谊!汉初孤独的“先行者”

贾谊剧照

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贾谊的“众建诸侯少其力”思想,却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实行。汉文帝利用淮南王刘长事件把淮南国一分为三;利用齐王的死分裂齐国,最终齐国一分为七。这些都是贾谊思想的具体实施。到了汉景帝时代,晁错的削藩策其实也算是贾谊思想的延续。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令诸侯王不得治国等方式也是贾谊思想的延续。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分裂诸侯王的策略源头也是贾谊的思想。贾谊的“众建诸侯少其力”思想不仅影响了汉朝,对后世处理诸侯王问题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贾谊提出的对付匈奴的策略也非常有见地。史称:

臣闻强国战智,王者战义,帝者战德。故汤祝网而汉阴降,舜舞于羽而南蛮服。今汉帝中国也,宜以厚德怀服四夷,举明义博示远方,则舟车之所至,人力之所及,莫不为畜,又孰敢然不承帝意?

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问题,对待匈奴的最好办法是恩德和战争结合,也就是“德战”。除此之外,贾谊还提出了“三表五饵”思想。

贾谊针对匈奴问题提出的“三表五饵”思想,在当时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让老百姓看到了汉中央从消极防御匈奴,到积极有为防御匈奴的希望。贾谊的对付匈奴办法过于宽泛实用性并不强,但不断改善后,成为文景时期对付匈奴最主要的办法,也是最行之有效办法。依靠贾谊这一套理论,汉朝获得几十年宝贵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后来汉武帝反击匈奴积攒了力量。

浅谈贾谊!汉初孤独的“先行者”

贾谊剧照

贾谊提出来的大臣受罚自杀得到了汉文帝的支持。汉文帝本来也是提倡以德治国的君主,他也希望用德政治理好国家。任何政权都需要培养大臣们的品德节操,汉文帝时期的汉朝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取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此法可以培养臣子们的道德节操观,能够提升他们对大汉的忠诚度,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个人的品德修养,有利于更好治理好国家。

汉文帝同意了贾谊的这个建议,也注意培养大臣的节操,不少大臣犯了错误以后也选择自杀。

除此之外,贾谊还有其他的一些建议,比如改革货币等。

贾谊之死

贾谊在长沙国度日如年,过得非常不得意。终于贾谊在长沙熬过了三年时光。三年时间对于贾谊来说非常长,对于汉朝来说只是弹指之间。三年时间内,汉朝中央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朝堂之上的功臣集团势力已经相对削弱。汉文帝把贾谊从长沙召回到长安。

汉文帝没有在朝堂上接见贾谊,而是在未央宫祭祀的宣室接见贾谊。汉文帝接见贾谊时,并没有向他询问国家大事,而是询问鬼神之事。

贾谊滔滔不绝地向汉文帝讲述鬼神之事,汉文帝越听越觉得有道理,不由自主地将耳朵倾向贾谊。

这件事后来,被李商隐写成了古诗,表达了对汉文帝浪费贾谊之才的不满。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事过后,汉文帝再一次意识到贾谊的才华,汉文帝感叹地说: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浅谈贾谊!汉初孤独的“先行者”

贾谊剧照

但是汉文帝并没有把贾谊留在长安,而是让他担任梁怀王的太傅。汉文帝没有把贾谊留在长安,并不是不喜欢贾谊。汉文帝知道贾谊是个难得一见的人才,见解非常富有远见。但是汉文帝也知道贾谊是一个思想意识严重超前的一位政论家。正是因为贾谊的思想太超前,所以他才是孤独的。

依据当时的形势,汉文帝不能启用贾谊,如果启用贾谊的话,他的一些策略有可能引起朝堂新的不满,也有可能影响汉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汉文帝这一代一定要实行“无为而治”,他不可能重用一个倾向于有为的贾谊。后来的历史证明,汉文帝时代严格实行无为而治;汉景帝时期无为和有为都用武之地;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全面实行大有为,无为而治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汉文帝看到了自己的时代主流,所以他准备把贾谊留给后来人。

梁怀王刘揖是汉文帝非常喜欢的一个儿子,而且还非常喜欢研究《尚书》。汉文帝把繁华的梁国封给了刘揖,刘武只封到了偏远的代国,可见对刘揖的喜欢。汉文帝把有为的希望留给了下一代,当然也要把有为之臣留给下一代。汉文帝把当时最有才华的两个策论家都分配给自己的儿子,晁错被分配给了汉景帝,贾谊被分给了梁怀王刘揖。汉文帝希望贾谊用自己的才华尽心辅佐刘揖。

本来贾谊有一个非常光明的前途,他若是可以活到汉景帝时代,或许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华。公元前169年梁怀王骑马时坠马受伤而亡。贾谊对梁怀王的过世非常自责。贾谊认为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应该对梁怀王的死负责。一年以后,贾谊也郁郁而终。贾谊去世的时候,年仅33岁。贾谊的英年早逝不仅是汉文帝的损失,同时也是汉王朝的损失。昔日意气风发的洛阳少年,今日满腹才华无处施展郁郁而终的贾生。他的一生跌宕而又起伏。

贾谊之死探因

我们一直都在说贾谊是人才,乃至是两汉四百年间最难得一见的人才,为什么汉文帝却一直不重要他呢,他又为何会英年早逝呢。

贾谊的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他这一类人的悲剧。贾谊的悲剧在当时不是个案,只不过由于贾谊太出名了,所以我们会误以为这是个案。

浅谈贾谊!汉初孤独的“先行者”

贾谊剧照

造成贾谊悲剧的第一个主要原因是贾谊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贾谊这个人可能由于太年轻,所以当时表现的比较年少气盛,办事的时候也显得急于求成,希望短时间内建功立业。贾谊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当时汉朝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影响到了整个汉朝的安定繁荣。比如说汉朝的正统地位问题、诸侯国问题、匈奴问题。这些确实都是汉朝的隐含矛盾,汉朝需要一一解决。贾谊却想毕其功于一役,在短时间解决所有问题。所以他在短时间提出了许多非常有见地的政治策论和改革建议。汉文帝看到这么多有见地的策论和建议之后,非常感动、也非常赞同,但是也非常为难。因为以汉文帝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么多项改革。

其次贾谊对当时社会现状把握不准确,他提出的许多主张虽然能切中要害,但是当时实行的时机尚未成熟。不可否认的是汉文帝时期,汉朝存在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尚没有到威胁国家安定繁荣的地步。汉朝需要奉行“无为而治”,给予老百姓足够生活生产休息时间。有为思想虽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帝的权力。不过“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依然最适合当时的汉朝。汉文帝的主要精力依然需要放在巩固国家,稳定社会局势,他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在一些非“急务”之事上。贾谊提出的“改正朔、易服饰、法制度、定管制、行礼乐”,虽然有利于汉朝长治久安,也能让汉朝的统治合法化。却不是汉文帝非做不可的“急务”,实行这个政策的时机也尚未成熟。所以汉文帝只能对这么好的政策置之不理,等待后来人。再比如贾谊提出的分裂诸侯王的策略,同样非常有见地。后来晁错的削藩策、主父偃的推恩令都多多少少受到了贾谊的影响。当时的急务也不是肢解诸侯王。当时刘姓诸侯王仍然能起到巩固刘姓江山的作用,仍然能起到牵制功臣集团的作用。如果过分削弱诸侯王,有可能造成国家内部权力失衡,造成新的问题。所以汉文帝只能有步骤地慢慢削弱诸侯国,而不是像贾谊那样对诸侯国大刀阔斧地肢解。

浅谈贾谊!汉初孤独的“先行者”

贾谊剧照

再者贾谊是书生出身,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从政经验,所以他的一些主张自相矛盾。一方面他建议汉文帝积攒民力、积攒国力,另一方面他又建议汉文帝用大量钱财买通匈奴,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大有为改革。

贾谊长于政治谋划和学术谋划,政治阅历却不足。遇到问题的时候,贾谊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当遇到守旧大臣百般阻挠的时候,他却想不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贾谊恃才傲物、藐视大臣,因而遇到守旧大臣们百般阻挠。贾谊生活的时代,依然是功臣集团一家独大的时代,新锐大臣很难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新锐大臣想有所作为势必要在功臣集团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他们一定要处理好和功臣集团的关系。比如袁盎就能很好处理好与功臣集团的关系。即使像袁盎这样能说会道的谋臣,稍有不注意也会被功臣们排挤出朝廷,更不用说贾谊了。贾谊自恃才华斐然而且深得皇帝的喜爱,所以他根本不把功臣们放在眼中。遇到阻挠他的大臣,贾谊不是想着法子绕过去,而是硬碰硬撞过去。贾谊提出来的每一项措施都戳中了功臣集团的心窝子,他们怎么能容忍这样的贾谊。再加上贾谊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眼中,他们就更没有必要和贾谊客气。功臣们拧成一股绳,联合起来向贾谊发难。在功臣集团和贾谊之间,汉文帝只能选择牺牲贾谊。只要功臣集团的力量还在,贾谊就难有出头之日。这些功臣们都是“无为而治”的坚决拥护者,同时也是汉朝现实利益的既得者。他们肯定不允许朝堂之上有贾谊这号人物出现,他们也必将不遗馀力地整治这只出头鸟。

浅谈贾谊!汉初孤独的“先行者”

贾谊剧照

最后,贾谊的悲剧也是他自己造成的。贾谊是一个志大量小的文人。说他志大,因为他拥有建功立业的强烈热心。说他量小是他不能合理调节人生低谷。当功臣集团围攻贾谊的时候,汉文帝为了保护贾谊,把他贬谪到了遥远的长沙。他看不出这是皇帝陛下对他的保护;也许他已经看出了这是皇帝对他的保护,却久久不能释怀。在长沙国期间,只要是能联想到伤感的东西,贾谊都会伤感一番,所以才有了赫赫有名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这点他应该跟袁盎好好学学,袁盎无论被贬到哪里,都能在那里过得悠闲自得,最后成为汉景帝身边的红人。当然贾谊也没有理解汉文帝把自己安排到梁国的深意,他不知道汉文帝是把自己当成人才储备留给后人。他在梁国仍然是以一种郁郁寡欢的心态在梁国做太傅。梁怀王的去世按道理说跟贾谊关系不大,他却因此事去世,不得不说贾谊的心态确实不怎么样。这也是造成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结语

贾谊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政治生命更是短暂的。在短暂的政治生涯中贾谊的贡献却不可磨灭。

许多人认为贾谊是继陆贾之后,西汉政治与文化的奠基者与改造者。贾谊站在所处时代的最前沿、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所处的时代和历史任务进行分析与解读。贾谊是时代的先行者,也是一名孤独的先行者。贾谊不仅看到国家基本安定和谐,也看到了和平之下隐藏的种种问题。贾谊所指出的一些问题虽然当时并没有爆发出来,却是从汉文帝到汉武帝时代一直以来需要解决的问题。贾谊的种种思想虽然没有在汉文帝时代实行,却在汉武帝时代大放异彩。从长远来看,贾谊的思想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是封建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