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的谋略!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一生,却依然是大汉忠臣
东汉末年是一个乱世,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东汉末年出现了无数的英雄,耳熟能详的如刘备的五虎上将、张辽、周瑜等等,并不是曹操所说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我认为英雄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英”,一个是“雄”。我们所说的英雄其实是“雄”字占的相对多一点。所谓的“雄”大多是指一个人人的胆量与气魄当然武力也是的。而“英”则多指一个人的谋略。东汉末年可以成为英雄的人很多,荀彧是其中的一人。荀彧本身相比较而说是“英”的方面占多数。荀彧是曹操的重要谋臣,可以说是第一谋臣,那么他的谋略不用多说肯定是相当了得。

谋略可能在不少人的眼中是一个比较贬义的词汇,其实谋略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谋略没有阶级性,不受政治和道德的批判,也没有是非对错;只有优劣之分。不能把谋略和谋略的主体和动机目的混为一谈,它的动机目的是可以受到道德的评判的。谋略首先要有谋略的主体,当然这个主体是人在本文中就是荀彧。其次还要有一个谋略场,东汉末年这个大环境就是谋略场。其实谋略无外乎人与社会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人与制度之间等等很多方面。
荀彧所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与社会的关系,荀彧选择拥护汉朝
东汉一朝出现了好多的大家族,例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扶风耿氏,颍川荀氏。荀彧的祖父荀淑名气很高,连李膺这样的名人都要向他请教。史称:
“淑有高才,王畅、李膺皆以为师,为朗陵侯相,号称神君”。

荀淑的八个儿子更有名气,世人称之为“八龙”,其中又以荀爽出名。以至于他的乡,都为之而改名字。史称:
“淑旧居西豪里,县令苑康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署其里为高阳里”。
荀氏一家世代忠臣,而且有党人的风骨,以汉朝的忠实拥护者而自称。“党锢之祸”以后士人普遍对东汉王朝失望。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东汉已经名存实亡。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189年董卓进京。董卓祸害洛阳、大杀朝臣,这时候的东汉实际上已经完全灭亡。
西汉末年人心思汉的局面已经不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辅佐一方诸侯成就霸业,还是忠于汉朝,是摆在士人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荀氏一族选择了忠于汉室,荀彧及荀攸成了曹操的重要谋臣,荀悦成为汉献帝的近臣。荀彧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忠汉为准则,至死都以汉臣自居。荀彧以后能流传千古和他的这一行为有极大的关联。荀彧此时的谋略是:拥护汉朝,以求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自己。

在东汉大环境下难免会有很多裙带关系,荀彧处理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便是他和乡里人的关系。荀彧谓父老乡亲曰:
“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密虽小固,不足以捍大难,宜亟避之。”
但是,乡人大多安土重迁,不愿意迁走。荀彧没有办法,只能带着族人到了冀州。剩下的乡人多被李傕所杀掠,颍川也成了不毛之地。董卓乱京之后,天下并没有立即动乱,荀彧审时度势地料到天下必然大乱,而且料到颍川必然是四战之地,将是战争的主战场。荀彧采取的不是像其他太守将领发乡里人州里之人固城自守,而是采用“走为上”。

我以为迁走乡人比据城自守更具有可行性。颍川位于中原腹地,不仅要面对董卓一方诸侯,还要应对其他诸侯。据城自守,最后可能只是徒劳,还是免不了被杀戮的命运。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那些据城自守,有好多人城俱亡。
荀氏一族最后到了冀州也就免受战火的侵犯,颍川却是十来年战火不断。荀彧在这件事上表现了超高的谋略,不仅预见了灾难的到来,而且想到了解决灾难的办法。
荀彧谋略的第二个方面是择贤主而侍,这个主不仅是贤主还要是能中兴大汉的贤主。

董卓乱京之时荀彧还在京师,荀彧首先看到了董卓绝不是汉朝的忠臣,所以他绝不会辅佐董卓。荀彧便找借口求出补吏,出了京师后,没有再做董卓的官,于是去官归乡。董卓的所作所为绝不是忠臣英主的行为,荀彧不会辅佐他,也不会受他的控制。荀彧选择避董卓的风头归乡,遇到明主再出山也不迟,就像诸葛亮一样宁愿在隆中归隐,也不愿轻易出山。荀彧到冀州之时
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
看似荀彧投靠袁绍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是荀彧
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时曹操在东郡,彧闻操有雄略,而度绍不能定大业。初平二年,乃去绍从操。

东汉末年不仅是君择臣,也是臣择主的时代。诸葛亮在隆中多年而不仕刘表,可以看出这一点。荀彧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大才史称:
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之才’。
曹操得到荀彧之后,开心地说“吾之子房”。当时袁氏故吏门生遍天下,袁氏一门四世三公尊崇无比,而且当时的名士也多归袁氏。当时的诸侯中袁绍的实力也非常强大,在袁绍的帐中效力可以说是前途无量的。但是荀彧却有独特的见解,看出袁绍难成大事,认为曹操虽弱小然大事可成便投靠了曹操,当时的荀彧只有二十九岁。曹操手下有不少名将、名臣都是在曹操强盛或者被曹操俘虏的时候,才投奔曹操。荀彧是为数不多的,在曹操还名不见经传的时候来投靠曹操的谋士。

当时的局势还十分不明了,关中的董卓依然强大,关中残破,天子和百官都遭到了莫大的灾难。荆襄的刘表虽然在荆州颇有作为,但是也只不过是守成之主,没有进取之心。袁术是一个十足的浪荡子,把所在地祸害得一片残败。刘备尚没有显现。陶谦在徐州有些政绩,徐州的人口也殷实,但是陶谦刚愎自用、嫉贤妒能难成大事。孙氏还没有统领江东。公孙瓒也只是一个没有大志向的将才,而非明君之主。
荀彧的谋略是良禽择木而栖,宁可不出售自己的才华,也不轻易地跟随一个领导。荀彧跟随曹操可以体现自己的独特的眼光,选择曹操得以完全施展自己的才华。荀彧选择曹操而舍弃袁绍,不仅仅是料定袁绍不能成就大业,他还看出袁绍不是一个能匡复汉室的诸侯,而且荀彧是“每怀匡佐之议”。

当时的曹操还没有成为汉贼,在不少人眼中曹操是一个能匡复汉室的英主,曹操还是举义兵的典范。当时曹操确实也没有代汉的野心,也想匡复汉室。荀彧看中了曹操的英主风范,看中了曹操能够匡复汉室。曹操看中了荀彧的才华。荀彧的选择非常正确!官渡之战,袁绍以绝对优势败于曹操,连自己的身后之事都没能处理好,袁家最终被曹操所灭。
荀彧的谋略是选择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英主,但是这个英主必须忠心汉室。
荀彧的第三个谋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荀彧博通古今肯定知道管仲的“尊王攘夷”,看到了齐桓公由于“尊王攘夷”得到了春秋五霸第一霸的地位,而且各诸侯没有敢和其抗衡。

这时候天子逃出了关中,返回洛阳。曹操想奉天子迎车架于许,大多人都以为山东还没有平定,而且韩先等人贪念不可节制,所以都劝曹操不要迎天子。但是荀彧对曹操说:
“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最终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奉迎天子。袁绍却没有听从谋士的建议,迎天子!操奉天子以后。得到了巨大的政治优势,就连袁绍也要低声的表示听从天子,曹操可以以王师的名义征伐各诸侯。官渡之战前袁绍的谋士就劝他说:
“师出历年…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

可见他们认为,天子在曹操手上,贸然进攻的话,肯定师出无名。荀彧的这个谋略起到一石三鸟之功效:第一、为曹操建立了政治优势;第二、天子在曹操这里,远远比在那些无能之辈手中,要安全的多;第三、便是给曹操也下了一个套,曹操有了“奉天子以令不臣”名义,虽说对天子有点不敬,也使得曹操终其一生不敢妄称僭越之事。后期的曹操虽然逐步的称公、称王但是不敢称帝,奉天子最后成了曹操的最大政治包袱。
荀彧的第四个谋略是保卫大后方。
兴平元年,由于曹操的父亲被陶谦部将所杀,曹操以此为借口出兵攻打徐州。荀彧留下镇守后方,曹操的部将陈宫和张邈暗地里叛迎吕布。张邈派人去告诉荀彧说:
“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

这时候要考验荀彧的谋略。保卫兖州的谋略:第一、勒兵设备,加强城池的防御力量;第二、召集曹操的亲信将领夏侯惇守住鄄城。夏侯惇来到之后,杀了背叛的几十个人,安定了鄄城。郭贡后来到鄄城,荀彧料到:
“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远来,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
最终郭贡没有反叛。凭着荀彧的谋略,曹操的兖州大本营中的三个城池始终固若金汤,保住了曹操争霸中原的基础。荀彧建议曹操,保住兖州以后再图进取。荀彧认为:
“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

在这里荀彧首先分析了刘邦和光武帝都有一片自己的根据地,刘邦占据关中所以才能屡次败于项羽而不至于无处可去,而且萧何可以迅速从关中运兵运粮。刘秀也是在稳定了河北之后才去统一中国,要不然一旦失败就像项羽那样,没有可以回归的地方。
第二,分析了曹操已经先胜了几阵,陈宫已经胆破。如果这个时候攻打陈宫的话,他便不敢顾及其他。打仗以军粮为重,荀彧建议先收麦子储存军食,然后再去攻打吕布。
第三,分析保住兖州的话可以南接扬州,以夹击袁术。要是一定要攻徐州,吕布就会攻取兖州大营,到时候可能连三个城都保不住。到时候,还没有打破徐州的话,情况会比现在还差。

第四,分析了陶谦虽死但是曹操并不一定能攻下徐州。他的理由是徐州会吸收上一次失败的教训结交内外,会把麦子收完坚壁清野以困死曹操。此前,曹操大军在徐州烧杀掳掠,徐州军民会拼死来抵抗。
荀彧从四个方面来证明曹操不应该舍兖州而攻徐州。曹操最终听取了荀彧的建议,打败了吕布。可以说荀彧两次保住了兖州,而且不是靠武力,只是动动嘴皮子,就可以保住兖州,靠的是他的谋略。
荀彧的第五个谋略便是处理他与曹操的关系。
荀彧和曹操的关系是君臣关系。在处理君臣关系时,荀彧在不触及自己原则的前提下,很好地处理了与曹操的关系。

首先保障后勤。曹操南征北战,荀彧很少随军出战。荀彧在曹操军中的地位相当于萧何在刘邦军中的地位。虽没有军功,依然被认为是头号功臣。荀彧明白曹操把后方交给他,他就要做得足够好,以博得曹操的信任。这样才能处理好和曹操的关系。如果荀彧没有做好本职工作,曹操必然会对他失去信任。所以在处理君臣关系时,荀彧的谋略是充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以聪明自诩的杨修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孔融也是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两人都被曹操所杀。
第二,为曹操举荐一大批人。荀彧所举荐的人才,大都充满才华。例如戏志才、郭嘉等人。郭嘉可以说是曹操阵营里最聪明的人,虽有点小瑕疵,但是在曹操统一北方的事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举荐人才一是可以博取曹操的信任,二可以看出他没有独居功劳的野心。荀彧举荐的人才,都能各尽其职。

第三,荀彧不会随便表现自己的才华。有才华但是不能震主,不能表现地比君主还要厉害,也不能随便揣度君主的心思。荀彧总是在能在曹操的最需要的时候,为曹操献上恰到好处的计策。史称: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以为失利于张绣故也。
荀彧却看出了曹操的心思,作为谋士就有必要说出主公心思,为其出谋划策,以解决难处。荀彧为曹操陈述了天下的形势,并以古之刘项相比,说出弱未必败,强弱之势会变化。说到曹操的心坎里,也是曹操希望谋士所说的内容。这就和杨修在汉中说出曹操要退军不同,那是曹操所忌讳的话,所以就算揣测出了也不能说。这也就是荀彧能一直得到曹操信任的主要原因。

最后,在处理与曹操的关系中,一直保持自己的原则。荀彧来辅佐曹操,不仅仅因为能实现自己的谋略,最主要的是他认为曹操能实现匡复汉室的大业。一旦曹操和荀彧的这个准则相背离,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与曹操分手。曹操一步步进逼,所谓的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些荀彧可以接受,之前也有过先例。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
这就触及了荀彧的原则。之前汉代有一个公,那就是安汉公王莽。王莽为了篡汉才为公。此时荀彧认为曹操也和王莽一样,有称帝的野心。这时候荀彧认为没有和曹操合作的必要,最后荀彧选择了死。曹操为了曹氏能更好的称帝,也认为荀彧是个障碍,也想除掉荀彧。
关于荀彧的死,历史的说法不一。《三国志》中说
“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三国志注》说: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不管荀彧是怎么死的,我们都可以看出是他反对曹操称公之后死的。由此足以看出,在曹操决定称公之后,他们的君臣关系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
从这方面可以说是荀彧谋略的失败,也可以说是荀彧的谋略的成功。说他失败,因为他最后死了。说他成功,最后他保住自己的名节。虽然他反对曹操,但是他死后也受到了曹氏一族的敬重,荀彧的家人在曹魏一朝也都显赫无比。做为曹操的反对党,能得到如此厚待,不能不说是荀彧谋略的成功。
在处理与曹操的君臣关系时,荀彧处理地极为恰当。得当的君臣关系,可以使臣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荀彧的下一个谋略是他对当时各个阵营人物的分析。

之前已经讲到了他对三国群雄的分析,分析出割据诸侯的性格以及他们的长短。官渡之战前,孔北海建议曹操不要和袁绍交兵,并分析了袁绍的文臣武将。史书记载:
“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
但是荀彧却和孔融的的看法不一样。孔融对他们的分析并不正确、是片面的。荀彧认为: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荀彧的分析完全正确。战争之前,田丰对袁绍直谏不可伐曹,想让袁绍军休养一段时间之后发展生产之后,再和曹操一决雌雄。田丰冒犯了袁绍,被袁绍关进了大牢,根本没有机会参加官渡之战。袁绍战败之后,田丰被杀。颜良在白马一战就被曹操打败,连颜良本人也被杀了,文丑也被曹操一战灭掉。可以说颜良、文丑在官渡之战的作用并不大。在官渡之战正处在最紧张的时候,可以说势均力敌,胜利的天平随时可能转向另一方。胜利的天平转向曹操的主要砝码,是许攸的叛逃。
许攸叛变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许攸的家人在后方犯了法,留守的审配依法办了,加之袁绍没有完全满足许攸的要求,所以在决战时刻许攸叛逃了。前方将士出征,家人触犯了国法,也不能完全按照国法行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审配的做法合法不合理,所以荀彧说他专而无谋。从这对这几个人的分析,可以看出荀彧的眼力,也可以看出荀彧的谋略。

其实荀彧的谋略还有很多方面,比如他的战略眼光等等。作为一个谋士拥有谋略是理所当然,但是谋略也有成功与失败之分,也有好的谋略和不是多好的谋略。从上面可以看出荀彧的谋略是相当成功,他的谋略只要被曹操所采用,几乎全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荀彧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也可以说荀彧也是一个出色谋略家。
荀彧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替曹操出谋划策,但是荀彧到死都保持汉臣本色。后人也对荀彧汉臣的身份予以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