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三国演义》的武打设计差?粉丝:丝毫不影响其成为经典
我个人认为两个版本的《三国演义》都拍得不错,两版《三国演义》各有千秋。喜欢老版《三国演义》的观众觉得老版台词设计、服装设计更好,更加切合原著,是难得的经典电视剧;认为《新三国》太过现代化,缺少底蕴等。喜欢《新三国》观众认为新版画面感更好,更加贴近历史,人物内心更加丰富;认为老版的武打设计太差,动作机械化等。
不可否认的是,老版《三国演义》武打设计确实非常一般,而且给人的感觉非常机械化,感觉不像是打仗,而是“过家家”一样。为什么老版《三国演义》的武打设计会这样呢?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当然这个特点也体现在电影、电视领域。我们会发现,每个时代的影视剧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有时候只要看一眼,就大概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产物。十年前的《新三国》拍摄的时候,武打场面比较流畅 ,看起来也比较过瘾。最近一年左右拍出的武打场面又不一样,慢镜头使用率越来越高。同样的道理,90年代初的影视剧拍摄理念和10年代前后又不一样。
《三国演义》拍摄于1991年,正式播放在1994年。那个年代武打场面大多是那样,不仅《三国演义》的武打场面比较“僵硬”、“刻板”,稍早一点《西游记》、《封神榜》的武打场面基本也差不多都是这个水平。港台的影视水平比大陆稍微先进,80年代的港台影视剧武打场面也大多是这样。比如《大侠霍元甲》、成龙的早期电影,武打设计大抵如此。
影视剧带有时代特征,观众的审美也不一样。每个时代的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十年前“杀马特”能够流行,也和审美有一定关系。小时候看《流星花园》的时候,觉得F4真帅,打扮真时尚;现在再他们四个的装扮,妥妥的“杀马特”,完全和帅没有关联。《三国演义》拍摄的时候,要切合哪个时代观众的口味。我看《三国演义》、90版《封神榜》的时候,觉得武打很刻板;但是我爸爸却觉得《三国演义》和90版《封神榜》的武打很好。只要电视里重播90版《封神榜》,他一定会看。90年代,香港八十年代的电视剧和电影也引入到内地,武打风格也基本上是这样。比如我小时候热播83版《射雕英雄传》、《霍元甲》、《陈真传》等。
那个时代观众,能接受这样的武打风格,这样的影视剧就有一定市场。一般情况下,观众喜欢什么,能接受什么,出品人就会拍摄什么样的影视剧。那么时候的能够观众对这种武打风格非常适应,《三国演义》按照这样的风格拍摄就有受众。后来事实证明,《三国演义》一经播出,马上风靡全国,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
《三国演义》的这种武打风格还和原著《三国演义》有一定关系。明清的小说家不少也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战争,武将单挑也是小说家想象的产物。原著《三国演义》里关于武将单挑的描述也非常简单而且比较刻板。比如经典的“三英战吕布”桥段,在原著中如此描写:
连斗五十馀合,不分胜负。云长 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 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
原著中对于武打场面描写如此简单、刻板,《三国演义》非常尊重原著,武打场面自然也就比较刻板。
央视筹备拍《三国演义》的时候,总投资达到了1.7亿人民币,在当时绝对是大手笔。1.7亿用于建设三国城等基础设施花费了1亿,用于拍摄的资金为7000万。7000万中绝大部分拥有道具、服装等,比如服装就耗资500万。真正用于影视拍摄和演员的片酬就更少了。由于条件有限,所以威亚、特技、替身等运用也非常少。三国演义涉及的武将非常多,武打场面也非常多,采用这种相对刻板的武打方式,是较好的选择。
虽然《三国演义》有许多硬伤,比如明显的一个演员饰演多个角色,一个角色多个演员饰演,明显的穿帮镜头,刻板的武打场面等;但是绝对不影响《三国演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三国演义》依然有众多粉丝,《三国演义》的某些桥段和“梗”在网上依然非常火。观众们能感受到《三国演义》浓浓的诚意,所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